据新华网内蒙古频道报道,刚刚结束的内蒙古文化文物工作会议决定,
“每个旗县建设1座影剧院,为艺术团体演出提供条件,发展民族演艺事业”。 建影剧院这是好事,因为我们迫切需要发展文化事业,加强我们的软实力。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,除了说教之外,还得讲究礼乐,儒家的东西前三十年被批得一塌糊涂,现在正在逐渐捡回来。
既然把每个旗县建设1座影剧院当成工作目标了,那说明目前有不少旗县连一座影剧院都没有。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,也有点可笑,但这是事实。
三十年前,经济落后吧、文化生活匮乏吧,但我们县城就已经有一座影剧院了。县城有不算啥,我们村,一个300户村民的行政村,居然还有一个“礼堂”,这礼堂也用来开全体村民大会,更多的时候用来放电影或演戏。当时的全县农民文艺调演就是在我们村这个礼堂搞的。村里每到冬天农闲的时候就会组织自己的小剧团,排演节目春节期间给村民无偿演出。没有礼堂的时候都是在露天演出,没有电的时候,就在木杆上绑上破棉絮,蘸了柴油给演出照明,但老百姓照样倾巢出动,热烈捧场。
我们村的小学附设初中一年级,大部分的农家子弟可以在村里上完初一,可现在,一年级就得去县里或乡里住校上学。尽管一度我们的书桌就是土台子上搭块木板,但少年时的我们天天可以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,快乐无比。
我们村居然有一个农民女子篮球队,有一次差点把来访的县城专业女队拿下。现在不要说篮球队,在村里找几个年轻人都困难,到处是荒草,不少人家全家外出打工,门窗都用土坯堵了起来。现在,还有那个县城能组织起一个篮球队?更不要说是女子篮球队。
要建影剧院的时候,我们可以骄傲地说:三十年前我们就有了。五六年前村里终于通了电的时候,我也想过:三十年前我们村通过自己发电,就应经让所有村民享受到了电灯的光亮。
改革开放三十年,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,我们的日子确实好过了,但同时我们也丢掉了不少值得怀念的东西。
评论